《有为有守》许纪霖 等 | PDF下载|ePub下载
类别: 文化
作者:
许纪霖 等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出版年: 2024-6
页数: 628
定价: 10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86644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出版年: 2024-6
页数: 628
定价: 10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86644
内容简介 · · · · · ·
★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 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
☆ 血缘、地缘、学缘,在“士绅社会”向“知识人社会”的近代转型中,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地理版图是何种样貌?
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如何推进和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聚焦知识分子聚散分群的地理纽带,重现知识分子文化生产的空间网络
两代学人耕耘,打造知识分子社会史论域开拓之作
——————————————————————————————————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宋 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晓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王儒年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储德天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郑志峰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 · · · · ·
初版序言(2008)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 · · · · ·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 · · · · ·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