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学》高全之 | PDF下载|ePub下载
内容简介 · · · · · ·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台湾学者高全之七年苦心孤诣之作,被赞誉为张爱玲研究迄今“最重要著作”。丰厚展现了“文以辩洁为能”“事以明核为美”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精神,其功“不在夏志清、唐文标二君之下”。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
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作者透过《小艾》《赤地之恋》等多篇小说的版本演进,探索张爱玲无以言传的文思机密;带领读者从小脚与鸦片这两种民族陋俗来理解《金锁记》;自艺术距离的角度斟酌《怨女》;以历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岛”观念和后殖民张论的贡献与限制;用政治与非政治的方法欣赏《秧歌》;借西方与中国小说的影响追踪《十八春》与《半生缘》的同源共根性;从科幻小说的视角捕捉张爱玲文学多彩多姿的时间印象;并借由张爱玲的文学理念、美国法律与社会背景的诸多角度回顾海葬争议。
作者还访问了与张爱玲关系密切的前香港美新处处长麦卡锡先生,厘清有关《赤地之恋》一书之创作自发性的争论。书中并译介了张爱玲尚未发表的一封信函,说明张为何不能完成英译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张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张爱玲小说与中国章回小说的传承关系不但曾为她坦承,而且一再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顺沿这个线索追踪,仍有许多前所未见的发现,本书可谓在众多张爱玲小说研究方法中,树立了一种新研究风格典范。
作者简介 · · · · · ·
高全之
1949年生于香港,四岁随父母到台湾,在台湾成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电脑科学硕士。美国航太工业资深电脑软件工程师。1976年出版《当代中国小说评论》,该书略作修订之后,1998年改名《从张爱玲到林怀民》;1997年完成《王祯和的小说世界》;2003年出版《张爱玲学:批评•考证•钩沉》,被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推崇为张爱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目录 · · · · · ·
——从早期写作生活的发轫到近期《张爱玲学》的建构
增订二版大陆版序:脱鞋进门
增订二版序:张学自具生命
增订版序:托张爱玲的福
自序:焚书记
1上海“孤岛”与“上海孤岛”
——抗战期间张爱玲的写作环境
2飞蛾投火的盲目与清醒
——比较阅读《金瓶梅》与《第一炉香》
3百世修来同船渡
——《封锁》的瞬间经验
4《金锁记》的缠足与鸦片
5花非花
——聆听《郁金香》里的争辩
6阎王与小鬼
——后殖民张论引起的省思
7《小艾》的版本问题
8《小艾》的无产阶级文学实验
9多妻主义的鼓吹与抵制
——从《儿女英雄传》到《小艾》
10尽在不言中
——《秧歌》的神格与生机
11张爱玲的政治观
——兼论《秧歌》的结构与政治意义
12《赤地之恋》的外缘困扰与女性论述
13开窗放入大江来
——辨认《赤地之恋》的善本
14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
——访问麦卡锡先生
15本是同根生
——为《十八春》、《半生缘》追本溯源
16大我与小我
——《十八春》、《半生缘》的比对与定位
17《怨女》的艺术距离及其调适
18张爱玲小说的时间印象
——兼论《浮花浪蕊》离乡与《怨女》归航
19挫败与失望
——张爱玲《色,戒》的生命回顾
20倦鸟思还
——张爱玲写给赖雅的六封信
21张爱玲的英文自白
22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
23雪中送炭
——再为《私语张爱玲》补遗
24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张爱玲如何三思“五四”
25闹剧与秩序
——谁最先发现张爱玲英译《海上花》遗稿?
26为何不能完成英译本《海上花》
——张爱玲给麦卡锡的一封信
(附录:夏志清教授的读后意见)
27同物无虑
——张爱玲海葬的质疑与辩正
· · · · · ·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