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汉] 许慎 撰 | PDF下载|ePub下载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华书局影印
出版年: 1963-12
页数: 328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00260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遵循“存真可靠,方便实用”的校订原则,在每个小篆字形下一次排列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货币文、石刻等材料中能够反映该单位汉字演进序列的有代表性的字形,并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今音,便于使用者比较研究。同时附有部首笔画检字表和音序检字表,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着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着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目录 · · · · ·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疑脱文,段注补)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於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於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覩,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后叙
《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为一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於时大汉,圣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迩披泽,渥衍沛滂。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啧索隐,阙谊可传。粤在永元,困顿之秊。孟陬之月,朔日甲申。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矦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 窃卬景行, 敢涉圣门。 其弘如何,节彼南山。欲罢不能,旣竭愚才。惜道之味,闻疑载疑。演赞其志,次列微辞。知此者稀,傥昭所尤。庶有达者,理而董之。
· · · · · ·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