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 | PDF下载|ePub下载
创建
查看
10
类别: 文学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罗银胜 独立学者、资深传记作家。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等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 · · · · ·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