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開》王正華 | PDF下载|ePub下载
类别: 文化
内容简介 · · · · · ·
內容簡介
「近現代中國的展示文化」是藝術史學者王正華著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課題,本書所集結的個案研究,即為其具體成果之展現。
書中主要著眼於清末民初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巨變中,出自傳統的文物、藝術品或藝術實踐,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如何被賦予民族文化遺產的新意義?又如何接軌世界,與「中國」作為一個立足於國際的現代民族國家相連結?
作者在立論上,全然跳脫藝術品風格與形式的討論,轉而從展示與觀看行為審視中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種種轉變;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館研究為侷限,而擴及到諸如博覽會、攝影技術、珂羅版印刷和現代出版等多種展示空間與論述場域。
透過本書所揭示的個案研究,我們看到了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展示的行為與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為了塑造個人、群體或國家形象,影響輿論,有的則是以建立文化遺產保存意識、教育大眾為目的。此時的展示文化,不僅積極參與公共空間與大眾意識的形成,更在「走向公開」的過程中,成為國族認同與文化建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特色
⊙ 跳脫藝術品真偽、作品鑑賞、風格傳承等藝術史研究習見的議題。
⊙ 以視覺文化、物質文化為取徑,關照中國傳統「物」的賞鑑文化,如何在二十世紀初這一關鍵時期,轉化為今日熟知的現代樣貌。
⊙ 關注文化與權力、公與私、外來與固有、主體性與被動性之間的動態互動,為藝術史學科的未來發展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思考方向。
作者简介 · · · · · ·
王正華,臺灣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藝術史博士,曾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目前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藝術與考古學系。研究專長為中國繪畫史、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
目录 · · · · · ·
自序
導言/白謙慎
1 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
2 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
引言:一個歷史事件的解讀
何謂萬國博覽會:以聖路易博覽會為主的討論
中國參展品及陳列方式
結論:誰的「中國」?什麼形象?
3 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形式、政治運作與形象塑造
導論:1904年慈禧肖像相關議題
傳統肖像畫中的慈禧形象
《聖容賬》與慈禧照片的政治外交運用
慈禧照片的社會流動與其意義
大清國皇太后與世界:1904年慈禧油畫像在聖路易的展示
結論
4 清宮收藏,約1905-1925:國恥、文化遺產保存和展演文化
引發議論與浮上檯面:1905年至1910年的清宮收藏
是皇家珍寶、私人財產、政治資源、政府資產、還是國族遺產?
展演背景下的轉變
5 國族意識下的宋畫再發現: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藝術論述實踐
引言
宋畫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
宋畫、民族精神與高度文明
宋元二分法與寫實(realistic)、寫意(expressive)的對立
論述形成:公共領域中的宋畫
結論
6 新印刷技術與文化遺產保存:近現代中國的珂羅版古物複印出版(約1908-1917)
引言
綜覽領域和框定議題
技術競爭:二十世紀初珂羅版印刷術及其在上海的應用
打造古物的公共空間
藝術和古物的概念與分類
視覺性(Visuality)和物質性(Materiality)
7 羅振玉的收藏與出版:「器物」、「器物學」在民國初年的成立
引言
重新評價清遺民及羅振玉
京都時期的出版事業
「可堪收藏」與「可資研究」
「器物」vs.「書畫」的二元分類架構
成立一門新學問
· · · · · ·
導言/白謙慎
1 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
2 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
引言:一個歷史事件的解讀
何謂萬國博覽會:以聖路易博覽會為主的討論
中國參展品及陳列方式
結論:誰的「中國」?什麼形象?
3 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形式、政治運作與形象塑造
導論:1904年慈禧肖像相關議題
傳統肖像畫中的慈禧形象
《聖容賬》與慈禧照片的政治外交運用
慈禧照片的社會流動與其意義
大清國皇太后與世界:1904年慈禧油畫像在聖路易的展示
結論
4 清宮收藏,約1905-1925:國恥、文化遺產保存和展演文化
引發議論與浮上檯面:1905年至1910年的清宮收藏
是皇家珍寶、私人財產、政治資源、政府資產、還是國族遺產?
展演背景下的轉變
5 國族意識下的宋畫再發現: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藝術論述實踐
引言
宋畫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
宋畫、民族精神與高度文明
宋元二分法與寫實(realistic)、寫意(expressive)的對立
論述形成:公共領域中的宋畫
結論
6 新印刷技術與文化遺產保存:近現代中國的珂羅版古物複印出版(約1908-1917)
引言
綜覽領域和框定議題
技術競爭:二十世紀初珂羅版印刷術及其在上海的應用
打造古物的公共空間
藝術和古物的概念與分類
視覺性(Visuality)和物質性(Materiality)
7 羅振玉的收藏與出版:「器物」、「器物學」在民國初年的成立
引言
重新評價清遺民及羅振玉
京都時期的出版事業
「可堪收藏」與「可資研究」
「器物」vs.「書畫」的二元分類架構
成立一門新學問
· · · · · ·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